王伟炳
     
  • 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邮箱:wwb@fudan.edu.cn

    担任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分会现场流行病学组副组长、深圳医学科学院国际疫苗与健康研究协作平台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防痨协会老年分会常务委员、国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等。

  • 研究方向

    1、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传染病的数学模型研究

    3、疫苗及临床干预的流行病学评价研究

  • 重要学术贡献

    1、气象因素、大气污染与新冠传播的规律:通过全国各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紫外线与累计报告病例数和 COVID-19 基本再生数(R0)的关系,探讨新型冠状肺炎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别从全球和中国城市水平层面探究了全国各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紫外线与新冠病毒传播的关系及其可能存在的影响,以此评价依靠环境气温的升高对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ERJ。涉及八个国家 202 个地区的气温和新冠病毒传播之关系的研究发表在 STOTEN 杂志,是迄今为止覆盖范围最广的一项研究。探讨新型冠状肺炎死亡与环境污染(NO2PM2.5  PM10)的关系。其中从空间水平探究中国 49 个城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与环境中 PM2.5  PM10 联系的研究发表在 STOTEN 杂志。空气污染(PM2.5  PM10)和新冠死亡时序关系的研究成果也在 Environmental Research 上发表。

    2、新冠疫情与输入风险预测和预警:利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估计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境外输入风险,并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境外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针对境外输入采取的措施效果很好而且非常及时。通过对不同的干预措施的场景进行模拟,发现若武汉持续保持这种高度管控,疫情将会提前得到控制并逐渐消亡。而全国除武汉的地区的研究发现,若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做到公共场所及时消毒,则对疫情的影响不大,若不采取防护措施,则疫情将会再次迎来高峰值。为比较中国及西太平洋其他地区策略差异而导致的新冠疫情异质性,本研究对不同地区实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到的地区包括上海、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拉西亚共七个具有不同的政治和卫生系统背景的行政区域。研究论文在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WHO Bulletin在线发表,及BMC Medicine等杂志修回。研究成果分别总结为报告,分两次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

    3. 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结合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技术,探讨我国农村地区结核病尤其耐药结核病流行和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针对结核病从感染、发病、诊断、治疗到死亡的全过程,在江苏、浙江、山东、江西高疫情的农村地区和上海等城市地区,建立结核病专病队列,通过描述和分析结核病自然史及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结核病的流行、发生机制和诊治优化进行了一系列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包括:我国一线和二线药物耐药主要与特定基因位点突变有关,且应用分子诊断技术能准确快速的识别相当比例的耐药菌株,但有必要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分子诊断的准确性;采用多种基因分型方法显示:我国不同耐药类型的结核菌株呈现不同的成簇比例,提示近期传播和复燃在不同耐药类型结核病发生中的作用不同,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均有较高的近期传播水平;结核病接触者中的结核感染率较高,但短期内发展为结核病活动性病例的比例极低,家庭接触是导致接触者发生结核潜隐感染的主要场所;结核感染和发病相关的特定细胞因子的外周血浓度以及相关基因 SNP 与结核感染和发病易感性有关,可一定程度上预示结核感染和发病过程;结核菌体外最低抑菌浓度水平与治疗效果有关,尤其是吡嗪酰胺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水平与治疗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WHO Bulletin, Lancet Global Health, Cell and Bioscience等杂志。

    4. 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11种疾病进行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幅度及疾病负担变化,总结1950-2018年国家免疫规划(计划免疫)所取得的成果。6种长期监测疾病发病率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阶段发病率最高;计划免疫与免疫规划阶段东部省份发病率下降明显;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各省发病率再度降低,该阶段最高发病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23/10万人)。进入计划免疫时期,去除这11种疾病影响的人群期望寿命的增加量在不断的减少,与1978年的1.32个月相比,201811种传染病去死因期望寿命的增加值是0.01月,比1978年减少了99.1%。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Lancet(摘要)和the Innovation等杂志。

  • 荣誉与奖励

    1) 2020,复旦大学新冠肺炎防控先进个人     

    2) 2020,壹基金新冠防控优秀教师奖特等奖

    3)2018,以患者为中心的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技术与策略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

    4) 2014年,弱势人群结核病密切接触传播和死亡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

    5) 2012年,耐药结核病人群传播机制及控制策略研究,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会(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