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现任领导
愿景使命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
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生物安全培训基地
新闻中心
要闻聚焦
媒体资讯
通知公告
技术平台
平台介绍
公共仪器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PLoS Pathogens|张继明教授团队和谢幼华教授团队揭示MSX1抑制乙...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乙肝X蛋白(HBx)作为HBV多功能调节蛋白,在其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转录、病毒复制和感染及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慢乙肝感染的背景下,肝内宿主因子如何调控HBx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兼聘PI、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继明教授团队与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兼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谢幼华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病原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题为“Homeobox protein MSX-1 restricts hepatitis B virus by promoting ubiquitin-independent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HBx protei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肝内同源框蛋白MSX1可以通过非泛素依赖的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HBx。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MSX1降解 HBx的机制,揭示了MSX1是一个多功能HBV限制因子,为HBV同宿主相互作用提供新依据。MSX1在体外和体内降低不同基因型HBx蛋
了解更多
Small Science封面 | 范小勇等团队发表树突状细胞荷载结核疫苗研...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勇/胡志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mall Science(IF=11.2)上发表了题为Dendritic Cell Vaccine Harboring Inactivated Mycobacteria Induces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in Murine Models and is Well Tolerated in Humans的封面文章(Front Cover Artwork)。
了解更多
新年首篇Cell | 博后邢立晓、青年研究员王欣玲第一作者报告ACE2...
金蛇献瑞,顶刊迎春。蛇年大年初二,市传研院PI姜世勃教授, 兼聘PI孙蕾研究员和陆路研究员合作在《细胞》(Cell)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Early fusion intermediate of ACE2-using coronavirus spike acting as antiviral target”的研究论文。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博士后邢立晓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PI王欣玲青年研究员。该研究发现了ACE2受体诱导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E-FIC),并针对该中间态构象设计了高效、广谱、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双功能抗冠状病毒候选药物。袁国勇/朱轩(香港大学)、饶子和(清华大学)、蒋建东/李玉环(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学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以下内容来自bioart在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一些病毒能够借助其表面蛋白介导其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开启感染进程。膜融合是病毒建立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冠状病毒家族中,这一环节由病毒表面刺突(
了解更多
mBio | 张超课题组在KREMEN1受体广谱识别A族肠道病毒的分子机制...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张超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国际高水平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etely conserved VP2 residue K140 of KREMEN1-dependent enteroviruses is critical for virus-receptor interactions and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性论文。
了解更多
NPJ Vaccines | 范小勇/胡志东团队系统综述结核疫苗保护生物标志...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胡志东/范小勇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PJ Vaccines (中科院医学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综述论文“Immune 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as a game changer in tuberculosis vaccine development”。该综述详细介绍了结核新疫苗开发的潜在 CoPs,总结了在不同研究模型中CoPs研究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同时详细概述了疫苗相关CoPs鉴定的主要障碍和重要机遇,并总结了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该综述旨在通过CoPs的发现改变结核疫苗研发滞后的现状。
了解更多
Cell Discov | 或许迎来新的转变!徐建青/张晓燕/张仁芳等团队合...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已被提议用于HIV-1治疗,但尚未显示出理想的治疗效果。2024年5月14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徐建青,复旦大学张晓燕、张仁芳,空军军医大学孙永涛,广西中医药大学冷静共同通讯在Cell Discovery(IF=33.5)发表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vel multifunctional M10 CAR-T cells in HIV-1-infected patients: a phase I, multi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study”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了新开发的HIV-1 CAR-T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内源性广泛中和抗体(bNAbs)和卵泡归巢受体CXCR5,称为M10细胞。M10细胞被设计为具有三重生物学功能,包括对HIV感染细胞的广泛细胞毒性作用,中和潜伏期逆转后产生的游离病毒,以及B细胞卵泡归巢。在证明三重生物活性后,M10细胞通过两次同种异体M10细胞输注方案治疗18名HIV-1患者,间隔30天,每次M10细胞输注,然后进行两次chidamide
了解更多
Vaccines | 黄忠/丛尧/刘庆伟团队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脊髓灰质炎病毒(简称脊灰病毒,PV)属于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包含三种血清型(即PV1、PV2和PV3)。感染PV的患者常出现以肢体松弛性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脊髓灰质炎,严重者可以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8年发起了“全球小儿麻痹症根除计划”,但至今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多年来,口服减毒脊灰病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PV)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小儿麻痹症发病率和脊灰病毒感染率,但作为传统疫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PV和IPV在生产上均依赖于大规模培养和操作具有感染性的活病毒,因此存在病毒意外泄露的风险;而OPV在接种者体内有可能回复突变为强毒株并释放到环境中,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消除脊灰病毒的目标,急需开发一种在生产和接种过程中均不涉及使用活病毒的新一代脊灰疫苗。2024年9月2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黄忠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员团队和华淞(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刘庆伟团队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Vaccines上发表题为“Va
了解更多
EMI | 王鹏飞/朱轩团队开发广谱中和β冠状病毒的双特异性抗体
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主要分为四大类:α、β、γ、和δ。其中,已发现能够感染人类的有七种冠状病毒,其中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均属于β冠状病毒。非典病毒(SARS-CoV)和新冠病毒(SARS-CoV-2)均使用人类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作为其受体,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疫情全球共导致超过8,000例感染和700多例死亡。SARS-CoV-2因其更高的传播率和免疫逃逸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已造成超过7亿感染病例和超过70万死亡案例。另一种β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使用DPP4为受体,曾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此外,动物源性病毒的不断溢出增加了人类面临新流行病的风险,这凸显了开发有效针对具有大流行潜力的β冠状病毒的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因此,研发针对β冠状病毒的高效、广谱中和抗体显得至关重要。2024年9月11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朱轩团队于知名期刊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发表题为“Bispec
了解更多
JVI | 王鹏飞/赵晓宇团队鉴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为肠道病毒感...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为嗜神经性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引起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致命性死亡[2, 3]。然而,目前还没有临床获批的针对EV-A71的抗病毒药物。肠道病毒与宿主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全明确,揭示关键宿主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可能为肠道病毒特异性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线索。宿主蛋白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在许多病原体的复制和繁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前王鹏飞团队和香港大学周婕团队合作于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 “Rock1 is a novel host dependency factor of human enterovirus A71: implication as a drug targe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ock1是EV-A71复制的新型宿主依赖因子,可作为开发抗EV-A71疗法的靶标。近日,王鹏飞/赵晓宇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了解更多
JMV | 王鹏飞团队开发新型疫苗展现广谱抗冠状病毒潜力
在传染病领域,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等人类冠状病毒构成重大威胁,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引起全球重大卫生紧急事件。特别是SARS-CoV-2病毒,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以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其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更是加剧了疫情的复杂性。此外,不断增加的动物源性病毒溢出风险凸显了开发有效应对具有大流行潜力冠状病毒干预措施的必要性。现有的疫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保护效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病毒的关键区域——刺突(S)蛋白上的变异,可能会影响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的保护能力。因此,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设计出能够针对多种冠状病毒提供保护的疫苗,即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2024年9月16日,王鹏飞团队在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期刊发表题为“Broad‐spectrum coronavirus neutralization induced by hetero RBD‐Fc protein vaccine”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利用“Knob-into-Hole”技术,构建了多种异源二聚体和四聚
了解更多
STAR Protocols︱范小勇/胡志东团队发表卡介苗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巨...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是目前唯一获得临床许可的结核病疫苗,自1921年首次用于人类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预防结核病。在上个世纪,人们发现BCG除了可以预防结核病外,还能提供对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其他传染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BCG可以通过重新编程先天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的代谢和表观遗传修饰,增强它们对二次刺激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训练性免疫”。训练性免疫被认为是BCG诱导非特异性保护的机制之一。巨噬细胞作为研究训练性免疫最常用的细胞模型,但人原代巨噬细胞的难获得特性限制了其相关研究,且BCG准确定量也存在难点。2024年8月17日,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胡志东研究组在Cell子刊STAR Protocol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otocol for analyzing BCG-induced trained immunity in 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的实验方案文章(Protocol)。在此之前,范小勇课题组已
了解更多
王欣玲/姜世勃团队发现靶向HIV-1 gp41 NHR三聚体表面疏水性口袋...
2024年7月22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欣玲/姜世勃团队在Current Research in Microbial Sciences(IF:4.8)上发表了题为“Alpaca-derived nanobody targeting the hydrophobic pocket of the HIV-1 gp41 NHR broadly neutralizes HIV-1 by blocking six-helix bundle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HIV-1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其表面糖蛋白gp120与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结合,诱导gp41的构象变化,使gp41的融合肽(fusion peptide,FP)释放并插入靶细胞膜中。此后,N端七肽重复序列(NHR)形成三聚体卷曲螺旋结构,导致其表面暴露一个保守的疏水口袋,随后,C端七肽重复序列(CHR)逆转并与NHR三聚体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六螺旋束(six-helix bundle, 6-HB),最终导致靶细胞膜与病毒囊膜之间的膜融合。因此,跨膜糖蛋白gp41从前发夹(pre-hai
了解更多
Science Bulletin | 基于T 细胞抗原的冠状病毒疫苗可有效抗击对...
目前获批紧急使用的第一代新冠病毒疫苗主要诱导体液免疫反应,虽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重症率及住院率,但对于高度变异的Omicron变异株和亚变体(如XBB.1.5等)几乎全部失效。因此,研发基于T 细胞抗原的冠状病毒疫苗或T/B细胞嵌合疫苗以激发高效、长效和广谱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成为当务之急。最近,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主通信作者)、王鹏飞青年研究员(共通信作者)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周浩特聘研究员(第一作者、共通信作者)一起在Science Bulletin(IF2023:18.8,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了“Development of T cell antigen-based human 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nAb-escaping SARS-CoV-2 variants”的review article,阐述了针对逃逸中和抗体的新冠突变体开发基于T 细胞抗原的人类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策略并概述了T细胞疫苗的优势与挑战。中和抗体等体液免疫反应往往比细胞免疫反应减弱得更快,广谱性更差,而长效 T 细胞可直接杀死受感染细胞或帮助
了解更多
CMI | 余宏杰课题组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血清流行病学领域取得重要进...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Antibody responses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erological study in Southern China, 2021”为题,于6月29日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导致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全球广泛流行。人群对RSV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疾病负担沉重,易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并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RSV F蛋白融合前(pre-F)构象的解析和新的中和敏感表位的鉴定,RSV免疫制剂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的RSV长效单抗和疫苗在多国获批上市。了解各年龄组人群的RSV免疫水
了解更多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8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9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