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青
     
  • 个人简历

    研究员

    个人邮箱:xujianqing@fudan.edu.cn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II级),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上海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新发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化研究院院长。


  • 研究方向

    1.感染免疫保护与致病机制研究:利用急性与慢性感染模型(流感、HIV、LCMV),观察与解析机体的免疫保护、T细胞的发育、分化与损伤机制以及T细胞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Nature, 2016; PNAS,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2015; Clin Infect Dis,2012);

    2.研发抗感染的免疫治疗、药物与疫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不同免疫原序贯免疫策略、以优势活化针对病毒保守区域的疫苗策略(Science,2000; AIDS,2006),设计新型疫苗(Vaccine, 2016);同时,根据揭示的免疫学机制,研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与抗体药物,已申报多项专利;

    3.研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开展iNKT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同时,进一步研发肿瘤微环境激活的CAR-T技术(Tumor Microenvironment Activating CAR-T, TMA-CAR-T)(BioMarker Research, 2020/2021;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JITC, 2021),该技术利用肿瘤微环境敏感技术,使得CAR-T仅在肿瘤微环境中杀伤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以外场所不能够识别任何抗原,从而避免了非特异杀伤。

  • 重要学术贡献

    主要从事感染免疫学与免疫治疗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项目,美国NIH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在NatureScienceNature MicrobiologyPNASNat CommunEClinicalMedicineClin Infect DisNeurologyBiomaterialseLifemBioJ Infect DisJ ImmunolAIDSFront ImmunolJ Vir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72篇。


    主要学术贡献:

    1)系统阐明H7N9流感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对人感染H7N9后固有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进行系统观察,发现中和抗体应答时相早、水平高,生存机会大;T细胞应答促进快速康复,感染早期固有免疫应答能够有效控制病毒复制,而固有免疫应答滞后则与不良预后有关(Nat Commun,2015;Nat Commun,2018A;PNAS,2014; PNAS,2016;Elife, 2017; EID,2013;EuroSurveil,2013);同时观察到H7N9人间传播的可能性小(JCV,2013)、在分子进化上以地域性重组趋势为主(EuroSurveil,2014);利用已有的结构学数据,建立了预测流感抗原性的计算模型CE-BLAST (Nat Commun,2018B).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流感预防性疫苗除传统活化中和抗体外,活化T细胞的疫苗对预防/削弱流感致病性同样有效;同时,重症流感治疗应同时抗病毒与抑炎才能有效。

      

    2)“序贯感染/疫苗免疫”活化广谱中和抗体: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流感病毒的“序贯感染/疫苗免疫”在人群中建立了广谱抗流感的免疫屏障,这一屏障随着后续的疫苗接种可获得进一步的加强(CID,2012; J Infect Dis,2017; Vaccine,2017;Current Opin Immunol,2018)。这解释了为什么流感的大流行是偶发现象,同时提示:对于遗传多样性病原体的广谱疫苗研发,利用不同免疫原进行序贯免疫可能是最重要的策略。

      

    3)解析HIV感染的免疫保护与免疫致病机制: HI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可通过体外模拟感染PBMC后进行精准测定(AIDS, 2002);HIV感染者的CD8+T细胞应答可通过间歇疗法病毒反弹与自我免疫而获得提高,从而,增强宿主控制病毒复制能力(Science, 2000);慢性感染导致持续性免疫激活,宿主通过上调抑制性调控分子,以期控制过度的免疫激活,单核细胞可通过上调LY6E分子(J Immunol,2014),T细胞可通过LAG3分子(J Immunol, 2015)来避免过度活化;CXCR5+CD8+T细胞为持续性感染中有效控制病毒的细胞亚群(Nature, 2016);CD8+T细胞的功能决定于其内在性固有免疫应答(J Virol, 2014),提示免疫耗竭的修复应考虑其内源性固有免疫应答通路。

      

    4)提出针对遗传变异病原体的疫苗策略与新型疫苗载体:针对艾滋病毒多变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攻击艾滋病毒保守区为主的疫苗策略,此策略有望防止HIV-1的逃逸,为研制有效艾滋病预防性疫苗奠定基础(AIDS, 2006);研制出艾滋病治疗性疫苗DermaVir,此疫苗已在欧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并已转让,获得美国与国际PCT专利授权(专利号7196186)。生物大分子(如PEI与PDMAEMA)能够提升DNA疫苗的免疫原性(Vaccine, 2007),其机制可能与活化宿主的细胞因子有关(Biomaterials, 2009)。

      

    5)肿瘤特异性抗原与其他:首次报道了HSP47为神经胶质瘤特异性抗原之一(Neurology, 2014),活化抗HSP47的CD8+T细胞应答对神经胶质瘤有治疗及预防复发的作用。


  • 荣誉与奖励

    2004-2006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获得“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9年荣获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优秀本科生课程授课教师”

    201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2011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

    2011年被列为“新一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2011年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优秀团队和人才奖励计划”铜奖

    2012年荣获“复旦大学十佳卫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2012年被聘为“黑龙江高校“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团队特聘专家”

    2012 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粘膜潜在免疫损伤预测的新技术,第二)

    2013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甲型流感的诊断、救治与预防应对的策略研究与应用,第三)

    2015年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201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