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愿景使命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上海传染病论坛
  • 人才队伍
    • 人才队伍建设
    • 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
    • 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
    •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
    •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
  • 人才培养
    • 招生信息
    • 生物安全培训基地
  • 新闻中心
    • 要闻聚焦
    • 媒体资讯
    • 通知公告
  • 技术平台
    • 平台介绍
    • 公共仪器
  •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上海传染病论坛
  •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

  • Cell Discov | 王鹏飞团队详细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中国主要几波突...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极大关注,随着第二波新冠感染浪潮,奥密克戎最新变异株XBB及其衍生毒株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疫苗接种和中国前几波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对奥密克戎最新毒株BQ,CH和XBB等变异株的有效性有多少呢?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联合包括华山医院、南京中医院以及北京佑安医院在内的多个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BQ.1.1, CH.1.1, and XBB.1.5 by Breakthrough Infection Sera from Previous and Recent Waves in China”的论文,详细评估了新冠疫苗接种和中国主要几波突破性感染血清对奥密克戎包括BQ.1.1,CH.1.1和XBB.1.5在内的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全面比较了加强针接种个体、Delta突破感染个体、BA.2突破感染个体以及今年初我国防控放开后主要流行病毒株BA.5或BF.7突破性感染的个体血清样本
    了解更多
  • PLoS Pathog | 余宏杰课题组在肠道病毒A71型人源单克隆抗体领域...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EV-A71是导致重症HFMD的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3岁以下低龄儿童发病率最高,也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结局。既往研究显示,3岁以下儿童病例的EV-A71特异性抗体应答以IgM为主。目前尚无研究报道从低龄儿童中鉴定出EV-A7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也无EV-A71中和性人源IgM抗体的报道。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余宏杰课题组在肠道病毒A71型(EV-A71)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Antibody signatures in hospitalize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patients with acute enterovirus A71 infec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在本研究中,余宏杰课题组从5名3岁以下EV-A71感染的HFMD病例中鉴定出8个中和抗体,包括2个IgG和6个IgM。分析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发现,EV-A71中和抗体偏好使用IGHV5-51基因,并
    了解更多
  • STTT | 孙蕾/应天雷/吴艳玲合作解析新冠病毒高度保守表位
    近几个月以来,BQ.1.1、XBB等具有极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继出现,使得现有的中和抗体药物几乎全部失效,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大大被削弱,逐渐成为全球的主要流行变异株。这些事实进一步表明,亟需鉴定新冠病毒表面真正高度保守的抗体表位,从而指导广谱中和抗体和广谱疫苗的研发。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课题组和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与吴艳玲课题组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fining a highly conserved cryptic epitope for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的论文,解析了迄今为止最保守的新冠病毒抗体表位,其隐藏于病毒刺突蛋白三聚体内部,在包括BQ.1.1、XBB在内的所有流行突变株中均高度保守。此外,团队还揭示了针对此类表位抗体的作用机制。团队首先测试了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双特异性全人源纳米抗体bn03(Cell, 2022)对
    了解更多
  • STTT Highlight | 姜世勃教授点评:当心新冠病毒与MERS-CoV重组...
    2023年3月15日,由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王乔青年研究员(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孙禄加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姜世勃教授(通信作者)联合撰写的“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文章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线上发表,题目为:Potential recombination between SARS-CoV-2 and MERS-CoV: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n-CoV vaccines。
    了解更多
  • Cell Reports | 王乔/孙蕾/王宾/陈振国团队利用天然抗体家族从进...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乔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宾团队、孙蕾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陈振国团队,与艾棣维欣生物制药组成的科研团队,共同在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Fortuitous Somatic Mutations during Antibody Evolution Endow Broad Neutralization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XG005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其家族成员)具有高效广谱的中和活性和强效的小鼠体内治疗效果,并通过结构分析确定了其关键残基位点,阐明了体细胞高频突变对个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具有高效广谱中和活性抗体的重要性。
    了解更多
  • JMV | 张继明教授团队在影响新冠延长感染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期,由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所双聘PI、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继明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IF=20.693)期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研究论文展示相关的研究成果。
    了解更多
  • Cell子刊 | 严大鹏教授团队解析HIV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严大鹏教授团队发现了HIV逃逸宿主固有免疫反应的新型机制。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4月25日以“Glutamylation of an HIV-1 protein inhibits immune response by hijacking STING”为题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杂志上。
    了解更多
  • JMV|EMI | 姜世勃/陆路/夏帅团队发现XBB等奥密克戎亚变体膜融合...
    近期由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的姜世勃教授和陆路研究员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的夏帅青年研究员联合同济大学熊利泽和满秋红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JMV, IF=20.693)和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EMI, IF=19.568)期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研究论文展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了解更多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余宏杰课题组在麻疹母传和疫苗诱导抗体...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麻疹母传/疫苗诱导抗体动态变化特征和第三剂次麻疹疫苗接种效果评价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Long-term measles antibody profiles following different vaccine schedules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为题,于3月29日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了解更多
  • Cell子刊 | 姜世勃团队的短评:高通量筛选新冠病毒S蛋白中影响其...
    2023年3月29日,由复旦大学夏帅、刘泽众,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姜世勃(通信作者)撰写的焦点评论文章在Cell子刊Trends in Immunology (IF=19.709) 线上发表,题目为“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mutations affecting SARS-CoV-2 spike functions”。
    了解更多
  • EMI | 姜世勃/陆路/刘泽众团队提出“B+1”异源加强免疫策略
    2023年3月16日,由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陆路,复旦大学刘泽众撰写的评论文章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IF=19.568) 线上发表,题目为Application of “B+1” heterologous boosting strategy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with resistance to broad-spectrum coronavirus vaccines。
    了解更多
  • STTT | 淋巴细胞整合素介导新冠病毒进入T细胞并使其功能失调
    2023年2月27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陆路课题组和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Lymphocyte integrins mediate entry and dysregulation of T cells by SARS-CoV-2”(封面故事)。该工作发现淋巴细胞整合素α4β1、α4β7、α5β1和αLβ2作为一类SARS-CoV-2新型受体,与S-RBD结合介导SARS-CoV-2直接识别并进入T细胞,并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的新机制。
    了解更多
  • 姜世勃团队与同济大学熊利泽团队共同建立了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
    2023年3月1日,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教授/陆路研究员/夏帅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同济大学熊利泽教授/满秋红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8.786)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immune variables to early predict severe cases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
    了解更多
  • PNAS丨以“不变应万变”策略研发的泛沙贝冠状病毒疫苗候选有望能...
    2023年3月1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刘泽众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A pan-sarbecovirus vaccine based on RBD of SARS-CoV-2 original strain elicits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XBB in non-human primates”的论文。
    了解更多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9 跳转到 

Copyright © 2019 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18209-1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52

地址:上海市东安路130号

电话:+86 21 54237605

E-mail: siidb_hr@fudan.edu.com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