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现任领导
愿景使命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
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生物安全培训基地
新闻中心
要闻聚焦
媒体资讯
通知公告
技术平台
平台介绍
公共仪器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AVR | 孙晓玉团队合作发表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抗体的研究综述
流感病毒是负链RNA病毒,其分类复杂,亚型众多,容易突变。全球每年有15%的人感染季节性流感病毒,其中有25-50万人死亡。不可预测的大流行以及不断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威胁着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突变毒株、新型重组毒株和耐药性毒株的不断出现对现有疫苗和药物的应用造成威胁。因此,开发有效的广谱抗流感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需求。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孙晓玉青年研究员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研究员在国际学术期刊Antiviral research (IF=10.13)上发表了关于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抗体的综述论文“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comba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单克隆抗体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方面有成功应用。这篇文章系统性梳理了针对流感病毒两种重要表面抗原蛋白,Hemagglutinin (HA)和neuraminidase (NA)的中和抗体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识别位点、中和机制、广谱程度和中和效率)。尤其是重点关注了临床上流感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使用广谱中和抗
了解更多
J Infect | 范小勇/卢水华等团队自主研发新一代尿液LAM床旁检测...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团队与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水华/南昌大学熊勇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量子点增强的免疫层析技术(QB-LAMs),通过定量床旁检测尿液中的LAM抗原即可快速诊断结核病。
了解更多
CMI | 郑月娟、王海坤和章海兵团队发现调节性T细胞稳态维持的关...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SCI 1区,IF=24.10)在线发表了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郑月娟所在课题组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王海坤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章海兵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RIPK1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Regulatory T Cell Homeostasis by Inhibiting both RIPK3 and FADD-Mediated Cell Death”
了解更多
Aggregate | 范小勇团队等合作:具有“紧凑-离散”空间排列的“...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团队与南昌大学熊勇华、黄小林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具有“紧凑-离散”空间排列的“荧光@磁”核-壳纳米结构FMNs合成新策略,研究论文以“Rearranging fluorescence-magneto spatiality for ‘win-win’ dual functions to enhance point-of-care diagnosis”为题发表于Aggregate期刊。荧光磁性纳米材料(Fluorescent-magneto nanomaterials, FMNs)因具有荧光材料的高灵敏性以及磁性材料的磁控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医学成像、信息解码、环境治理以及纳米机器人操控等领域。在常规策略中,FMNs材料是将荧光物质负载在磁性材料表面制备得到典型的“磁@荧光”核壳结构。该类材料为了获得较强的发光特性,需要负载较多的荧光物质,而过厚的荧光层会对内部磁核造成严重的磁屏蔽效应,因此增大磁性组分的负载成为保持FMNs优异磁性的必要条件。然而,磁性材料在紫外-可见区的宽吸收会与荧光物质的激发/发射光谱重叠,过量负载磁性组分必将导致严重
了解更多
Journal of Virology | 张超课题组全面鉴定了肠道病毒D68的中和...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张超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four neutralizing antigenic sites on the enterovirus D68 capsid”的论文。该研究首次全面鉴定并比较了EV-D68原型株和临床株病毒衣壳上的中和性抗原位点。
了解更多
STTT | BA.2.86虽然面目狰狞,但并非凶禽猛兽
2022年一种被称之为“地狱犬”的新型奥密克戎毒株XBB在全球蔓延,其S蛋白与原始毒株相比有40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从而造成此前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和抗体药物失效。今年7月,另一种新型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在丹麦和以色列出现,并在全球多个国家现身。与XBB.1.5相比,BA.2.86变异株S蛋白有30多个不同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图1,红色标示)。因此,人们惊呼一种可能比“地狱犬”更加凶猛的奇禽怪兽问世了。图1. BA.2.86变异株S蛋白突变位点比较2023年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姜世勃/王欣玲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 39.3)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文章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 BA.2.86: limited potential for global spread”。文章首先总结了最近发表在Nature和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指出BA.2.86存
了解更多
Cell子刊 | 王鹏飞等系统研究神州四价疫苗对新冠最新变异株的免...
2023年11月28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联合南京市中医院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在内的多个团队于国际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题为“Enhanced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 BA.2.86 and XBB sub-lineages by a tetravalent COVID-19 vaccine booste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神州细胞研发的四价新冠疫苗SCTV01E作为加强针对30种不同新冠变异株的交叉中和能力及细胞免疫水平。
了解更多
JMV | 姜世勃/陆路/夏帅团队与白俄罗斯科学院团队合作发现小分子...
新冠病毒(SARS-CoV-2) 疫情于2019年底爆发后,大量变异株不断涌现,研发针对保守靶点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是国家重大需求。近期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兼聘PI姜世勃/陆路/夏帅团队联合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Alexander V. Tuzikov院士团队首次报道了小分子化合物Navitoclax靶向于冠状病毒保守靶点HR1,从而阻断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JMV, IF=12.7)。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在介导病毒融合和进入靶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S蛋白由S1和S2两个亚基组成,S1亚单位负责与受体识别、结合。S2亚基包含七肽重复序列1(HR1)和2(HR2)结构域。受体结合后, HR1和HR2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六螺旋束(6-HB),该结构可巧妙地将病毒膜和细胞膜拉到一起,从而介导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姜世勃教授团队在先前的研究中,成功揭示冠状病毒HR1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Lancet 2004; Natur
了解更多
BMC Biology︱王乔/袁正宏/陆路团队开展天坛株天花疫苗对预防猴...
近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乔/袁正宏/陆路团队联合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张一小团队在BMC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Crossreactive antibody response to Monkeypox virus surface proteins in a small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Chinese smallpox vaccination histo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针对猴痘表面蛋白的血清ELISA体系,发现在一小部分接种或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中均存在针对猴痘病毒的交叉反应抗体;另外,通过开展痘苗病毒中和实验,进一步确认了接种天花疫苗天坛株后能诱导血清中和活性。2022年5月起,猴痘(mpox)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一度被世卫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止2023年9月27日,累计造成90618例确诊病例。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针对猴痘的预防与治疗手段。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与天花病毒、
了解更多
PLoS Pathog | 张超课题组在柯萨奇病毒A10与受体相互作用领域取...
柯萨奇病毒A10(CVA10)是一种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原体。此外,CVA10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近年来,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报告了多起与CVA10感染相关的手足口病疫情。然而至今尚无针对CVA10的商业化疫苗或药物。目前关于CVA10病毒吸附、感染和体内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的研究仍非常少。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张超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题为“VP2 residue N142 of coxsackievirus A10 is critical for the interaction with KREMEN1 receptor and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he pathogenicity in mice”的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CVA10的VP2残基N142不仅在病毒吸附和感染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小鼠体内病毒致病力方面也发挥着作用。此外,N142残基被证实是CVA10中和抗体表位中的关键残基。细胞跨膜蛋白KREMEN1被报道是CVA10病毒的主要受体。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筛选对可溶性受体K
了解更多
Cell Discovery | 夏宁邵/袁权/张继明团队合作揭示免疫逃逸对新...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张继明团队和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夏宁邵教授/袁权教授团队共同合作揭示免疫逃逸对新冠奥密克戎的进化影响,相关成果于8月18日发表于Cell Discovery杂志(2023 IF: 33.5)。回顾Omicron变异株的进化轨迹,在以前的毒株上引入刺突突变是新毒株获得病毒传播适应性优势的有效办法。为了阐明BA.4/5期间氨基酸突变的免疫逃逸作用,研究者们在 BA.4/5 刺突主链上构建了34个具有单氨基酸RBD突变的变体(图1a)。3d-BA.4/5-HCP(三针疫苗接种后BA.4/5突破性感染个体)血清样本和 3d-BA.2-HCP (三针疫苗接种后BA.2突破性感染个体)血清样本用于这些变体的分析。Omicron变异株的进化轨迹研究结果显示:与BA.4/5相比,3d-BA.4/5-HCP对Y449N、K444R/N、V445P和G446V的nAb几何平均滴度(GMT)显着降低,3d-BA.2-HCP对D339H/Y、R346I/T、K444R/N、V445F
了解更多
陆路/姜世勃团队与清华大学何伟团队合作研发的PLpro小分子抑制剂...
2023年8月29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建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陆路/姜世勃团队与清华大学药学院何伟教授等团队联合研发的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 简称PLpro)小分子抑制剂HL-2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成为全球首款进入临床开发的PLpro抑制剂药物。冠状病毒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病原体,通过其主水解酶(Main Protease,简称Mpro或者3CLpro)、 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简称RdRp)和PLpro等关键蛋白协同工作实现病毒复制;针对这些关键蛋白开展的药物研究有助于更好应对冠状病毒反复侵扰人类社会的挑战。美国吉利德公司研发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及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的帕西洛韦(Paxlovid)分别是RdRp及Mpro的抑制剂世界首个药物,在抵御冠状病毒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PLpro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候选药物完成临床前研究。作为不同于Mpro和R
了解更多
EMI | 姜世勃/陆路团队构建含有新冠病毒S2三功能区的重组蛋白作...
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冠状病毒感染在过去二十年严重影响了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除了三种高致病性的冠状病毒(SARS-CoV、SARS-CoV-2和MERS-CoV),普通冠状病毒(HCoV-OC43,HCoV-229E,HCoV-NL63,HCoV-HKU1)感染机体也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然而,目前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较为缺乏。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近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姜世勃/陆路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EMI, IF=13.2)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的研究论文。新冠病毒S蛋白由S1和S2两个亚基组成,S2亚基含有fusion peptide (FP), heptad repeat 1 (HR1), central helix (CH), connector domain (CD), stem helix (SH), heptad repeat 2 (HR2)和transmembrane anchor (TM)等功能域
了解更多
JMV | 张继明团队发表对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研究:二次感染较初次感...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继明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简称JMV)发表题为《关于上海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的论文。该多中心研究由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共同参与,对上海市2022年3月至5月爆发的奥秘克戎BA.2疫情中首次感染新冠的近九百名住院隔离患者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随访,发现二次感染的比例高达16.5%,二次感染发生率达0.66人/1000人·天,且二次感染的严重程度较初次感染显著减轻。尽管新冠已被WHO宣布退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的重复感染人数仍在不断上升,并呈现周期性高峰,给社会经济发展、医疗资源供给等带来挑战。现有的新冠重复感染的研究主要由欧美科学家发起,缺乏中国新冠二次感染的队列研究。张继明团队的研究为上海的二次感染情况提供了临床证据。上海的二次感染队列提示较高的二次感染率2022年3月至5月期间在华山医院(宝山院区)、仁济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住院的1217名新冠感染者被联系参与该项研究,最终897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在897名接受随访的感染者中,14
了解更多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8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
/
9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