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现任领导
愿景使命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
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生物安全培训基地
新闻中心
要闻聚焦
媒体资讯
通知公告
技术平台
平台介绍
公共仪器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JMV | 王乔/孙蕾/姜世勃团队提出寻找新冠广谱中和抗体的筛选策略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乔、姜世勃团队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等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F=20.693)发表研究论文,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cross-reactiv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1 and SARS-CoV-2: implication for ra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an-sarbecovirus vaccines and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了解更多
专题笔谈 | 加强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水平
通信作者: 高谦
了解更多
王明贵教授解读《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在近日举行的第18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暨第6届东方耐药与感染大会(OCAMRI)联合会议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了解更多
宋元林主任:慢阻肺病患者急性加重后肺功能断崖式下降,对「肺功...
了解更多
Cell Discov. |点石成金 黄竞荷/陈振国/吴凡/赵金存/孙蕾团队合...
奥密克戎突变株自2021年11月发现后,传播迅速,一个月内就成为了世界主要流行毒株,目前已进化出许多分支亚型,比如BA.2,BA4,BA.5等。由于奥密克戎突变株及其亚型对大多数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包括许多处于临床阶段的中和抗体药物,产生免疫逃逸,因此,亟需开发出对奥密克戎突变株及其亚型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药物。2022年10月7日,复旦大学黄竞荷研究员、陈振国研究员、孙蕾研究员、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吴凡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金存教授合作在CellDiscovery上发表题为“CombatingtheSARS-CoV-2Omicron(BA.1)andBA.2withpotentbispecificantibodiesengineeredfromnon-Omicronneutralizingantibo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非奥密克戎中和抗体构建出一系列双特异性广谱中和抗体,通过协同诱导奥密克戎刺突蛋白形成“双三聚体”(Trimerdimer)结构的机制,广谱抑制包括奥密克戎BA.1、BA.2在内的多种新冠VOCs、SARS-CoV和其他沙贝病毒。首先,研究团
了解更多
Cell Discovery和JMV | 王鹏飞团队详细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突破感...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已在全世界大范围流行,于2021年11月首次在博茨瓦纳和南非发现,它很快取代了Delta变种成为全球主要变种。随着Omicron变种的持续突变进化,许多新的Omicron亚系已被报道可逃避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团队之前已经报道过OmicronBA.1、BA.1.1、BA.2和BA.3的免疫逃逸(WangX.etal.,EmergMicrobesInfect.2022;AiJ.etal.,CellHostMicrobe.2022)。但是一些新的毒株持续出现,如BA.2.12.1,BA.4和BA.5,以及最近的BA.2.75等。新冠病毒复杂又高频的突变对当前COVID-19疫苗和抗体疗法的效果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但目前还缺乏疫苗加强针接种或突破感染血清对所有新出现的Omicron亚系的中和能力的全面评估。2022年10月13日,Cell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王鹏飞/张文宏/胡子欣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许琛琦团队题为:Neutralizat
了解更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精准分型指导ARDS 临床精准救治
本文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8):1005-1009.本文作者:孙健罗悦邵勉宋振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一种以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和非心源性肺水肿致严重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危重症。全球范围内ICU患者ARDS患病率为10%,在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患病率为23%,住院病死率达35%~45%。目前ARDS临床诊治存在五大痛点:高度异质性、分型不精准、协作研究少、疗效评估难、研究模型不匹配。ARDS的临床和生物学高度异质性,被认为是影响临床研究效果评价、同质化治疗程度低的重要因素。对ARDS精准分型,形成分型导向的精准治疗方案,是提高ARDS救治水平的关键。近年来,针对ARDS异质性和精准分型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精准分型也由单一变量发展为基于临床特征、生物学标志物和影像学资料的多变量、多模态模型。1单一变量的分型通过病因、发病时间、严重程度等单一变量对ARDS患者进行简单分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RDS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快速精准识别并作出相应治疗至关重要。对患者进行分型的一个
了解更多
NRI | 王鹏飞和姜世勃:针对SARS-CoV-2和其他HCoV的广谱中和抗体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青年研究员(通信作者)和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教授(通信作者)在免疫学权威杂志NatureReviewsImmunology(IF:108.555)上发表了关于针对SARS-CoV-2和其他人感染冠状病毒(HCoV)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综述文章“BroadlyneutralizingantibodiestoSARS-CoV-2andotherhumancoronaviruses”(doi:10.1038/s41577-022-00784-3)。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研究人员开发的各种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中和抗体,通过比较不同结合表位中和抗体的差异性,作者给出了选择中和抗体作为预防或治疗COVID-19的一些评价指标、并对抗体连用、改造抗体等后续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此外通过分析中和抗体特性,利用反向疫苗学手段,作者还针对下一代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提出了研发策略。自2019年新冠病毒出现以来,其多个变异株先后在全球部分地区主导一波疫情,造成数以百万计的死
了解更多
JMV | 姜世勃/陆路团队研发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多肽药物的历程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陆路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MedVirol,IF=20.693)(http://doi.org/10.1002/jmv.28143)发文系统性地回顾了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Pan-CoV)多肽药物的研发历程(蓝巧帅博士生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夏帅青年研究员和姜世勃教授是本文的通信作者)。冠状病毒刺头(S)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细胞的重要蛋白。S蛋白由S1和S2亚单位组成,S1亚单位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负责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很多中和抗体就是靶向该区域来抑制RBD与病毒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冠状病毒的感染。然而,该区域并不保守,在不同的冠状病毒间存在很大的变异,这也使得靶向该区域的中和抗体大多缺乏广谱性,只能抑制一种或少数几种的冠状病毒。S2亚单位上的HR1/HR2区能相互作用形成六螺旋结构从而介导病毒与细胞融合,并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而通过添加外源的能与HR1或HR2区相互作用的多肽就能阻断病毒同源六螺旋的形成,从而抑制病毒入侵细胞。此外,由于该区域较为保守,这也使得该区域成为了开发广谱病毒融合/入侵抑制剂的重要
了解更多
【市科委】市传研院蔡启良入选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了解更多
CSID 2022丨王明贵教授:多重耐药、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
了解更多
医学论坛报专访 | 王明贵教授:近年上市和即将上市的抗真菌新药
在7月9日的大会报告环节,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以“近年上市和即将上市的抗真菌新药”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了解更多
Nat Microbiol | 孙兵/谢幼华/徐建青/陆路/丁建平/凌志洋揭示冠...
冠状病毒的频繁爆发凸显了对能够对抗多种冠状病毒类型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需求。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反复溢出事件凸显了开发广泛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多单位合作,孙兵、谢幼华、徐建青、陆路、丁建平与凌志洋共同通讯在NatureMicrobiology(IF=31)在线发表题为“Neutralizationmechanismofahumanantibodywithpan-coronavirusreactivityincluding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一名COVID-19恢复期患者中分离出一种名为76E1的人类抗体,并报告说它对多种α和β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变体)具有广泛的中和活性。76E1还结合来自γ-和δ-冠状病毒的肽中的表位。76E1在预防性和治疗性鼠类动物模型中交叉保护免受SARS-CoV-2和HCoV-OC43感染。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76E1靶向刺突蛋白内的独特表位,该表位包含高度保守的S2位点和融合肽。76E1结合的表位在融合前状态下部分埋藏在SARS-CoV-2刺突三聚
了解更多
应天雷/吴艳玲/林金钟团队报道mRNA核酸抗体领域研究进展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应天雷,吴艳玲团队和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金钟团队合作,发现mRNA-LNPs首次被用于表达抗-HBsAg抗体(G12-scFv,G12-scFv-fc,G12-IgG)。
了解更多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8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5
/
9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