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现任领导
愿景使命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
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
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生物安全培训基地
新闻中心
要闻聚焦
媒体资讯
通知公告
技术平台
平台介绍
公共仪器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进展
上海传染病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王鹏飞团队和香港大学周婕团队合作揭示Rock1是人类肠道病毒A71的...
2022年7月5日,复旦大学王鹏飞团队和香港大学周婕团队合作于JOURNALOFMEDICALVIROLOGY(Impactfactor:20.693),在线发表了题为“Rock1isanovelhostdependencyfactorofhumanenterovirusA71:implicationasadrugtarge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ock1是EV-A71复制的新型宿主依赖因子,可作为开发抗EV-A71疗法的靶标。人类肠道病毒A71(EV-A71)是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体,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影响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手足口病的暴发都发生在亚太地区,包括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和印度。EV-A71在胃肠道初次感染后,可进入血液,系统性传播并导致并发症,如呼吸道症状、皮疹甚至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作为嗜神经性肠道病毒,EV-A71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尚无针对EV-A71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宿主激酶是响应多种刺激(包括病毒感染)的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剂。先前研究表明宿主激酶家族可能在促进EV-A71感染中发挥作用,并可能作为开发针对EV
了解更多
Cell Res | 黄竞荷/孙蕾/吴凡/赵金存合作发现奥密克戎中和抗体诱...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主要的奥密克戎及其变体,由于其在刺突蛋白(SpikeS)上的突变众多,对既往感染者或者疫苗接种者血清的中和抗体产生了严重的免疫逃逸,处于临床阶段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对Omicron突变株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亟需开发出新的中和抗体,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提供药物储备。2022年6月29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黄竞荷研究员、孙蕾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吴凡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金存教授合作在CellResearch(IF=46.297)上发表题为AbroadlyneutralizingantibodyagainstSARS-CoV-2Omicronvariantinfectionexhibitinganoveltrimerdimerconformationinspikeproteinbin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株对包括Omicron在内的新冠主要突变株具有强效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该抗体能诱导新冠表面刺突蛋白形成双三聚体(Trimerdimer),导致病毒颗粒聚集从而抑制病毒与宿
了解更多
应天雷/吴艳玲/李富友合作研发基于全人源纳米抗体的新型荧光免疫...
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应天雷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化学系李富友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将肿瘤靶向的全人源纳米抗体与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定点共价偶联,建立了以全人源纳米抗体为靶向载体的新型荧光免疫探针研发平台。
了解更多
前沿热点 | 不明病因儿童急性重症肝炎:数据及认识更新
作者:张荔1、谢黎1、李昕玥1、丁佳2、邓强1,3、吴健1,4,5*1.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卫健委、教育部医学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2.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40;3.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200032;4.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肝病研究,上海200032;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32内容提要近期不明原因儿童急性重症肝炎病例在全球多发,自苏格兰首次病例报道截至2022年5月,已有33个国家通报了至少650例散发病例,相互间缺乏流行病学联系。患儿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及临床表现初步推论,该疾患可能因感染所致。所有病例均排除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实验室检测发现半数以上患儿人腺病毒(humanadenovirus,HAdV)阳性,部分鉴定为HAdV-41型,提示腺病毒与此疾患发病存在关联性。主流病因推测并提出腺病毒基因重组、辅助因素诱导病毒嗜性改变假说,尤其是超抗原假说引发了广泛热议,即HAdV-41感染诱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
了解更多
前沿热点 | 猴痘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内容提要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猴痘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地区,可感染多种哺乳类动物,主要在动物中流行。人接触感染动物后可被传染,猴痘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发热、皮疹等),但症状较轻。接种天花疫苗可提供猴痘免疫保护力。然而,因全球天花被消灭而停种天花疫苗后,猴痘成为最可能威胁人类的正痘病毒性疾病。近期,猴痘的散发病例在欧洲多地出现。2022年5月7日英国报道了猴痘疫情,随之,欧洲确诊猴痘和疑似病例超过100例。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感染动物、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2022年5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此次猴痘疫情召开紧急会议,督促大家提高对猴痘的认识,做好防范应对准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CDC、英国卫生部门报告相关疫情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我国至今尚无输入性猴痘报道,因国际交往频繁等仍须提高警惕。本文将介绍猴痘流行现状及有关的防控信息,以供借鉴。1、猴痘的流行病学史猴痘首次发现于1958年(丹麦哥本哈根),来自非洲用于研究的猴群中暴发类似痘病的皮疹样疾病,因而得名“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性疾病。实际上,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猴痘病毒,现
了解更多
一种可支持乙肝病毒复制和感染的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功能研究
作者:宋迎迎,寿澍雨,郭慧敏,高子翔,刘楠楠,杨阳,王菲菲,邓强,刘晶*,谢幼华*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摘要: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慢性感染与多种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并且HBV感染具有严格的宿主和组织特异性。HBV核心启动子Cp启动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RNA,pgRNA)的转录,在病毒生活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肝脏核转录因子HNF4α是促进Cp启动pgRNA转录的主要因子。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EL7404细胞系具有较好的转染效率,在转染Cp驱动的HBV复制子之后展现出较高的HBV抗原表达水平,但未产生明显的病毒复制。BEL7404细胞系中HBV复制缺陷与缺乏内源HNF4α表达有关,在引入外源性HNF4α和人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hNTCP)表达后,该细胞系可以支持HBV复制和感染。将该细胞系稳定转染hNTCP和四环素(Tet)诱导表达的HNF4α之后,使用限制性稀释法获得了克隆化BEL7404衍生细胞系。在上述衍生细胞系中,HBV的复制对可被HBV聚合酶抑制剂替诺福韦抑制,并且HBV的感染也可被H
了解更多
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Omicron株输入中国所致疾病负担与医疗资...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输入中国引起潜在流行所致疾病负担与医疗资源需求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ModelingtransmissionofSARS-CoV-2OmicroninChina”为题,于5月10日以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加速预览的形式发表在NatureMedicine。新冠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最早于2021年11月在南非报告,并很快取代德尔塔变异株(Delta)成为全球优势毒株。相较于Delta株,Omicron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减弱,但传染力更强,而且针对既往自然感染和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即使在通过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建立高水平人群免疫力的国家(如英国),也经历了较前几波疫情更为严峻的Omicron流行高峰。我国在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反弹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综合采取各种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s,NPIs),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同时,加速推进新冠
了解更多
Cell Host & Microbe:王鹏飞/张文宏团队评估奥密克戎多种亚型毒...
2022年5月8日,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了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张文宏团队题为:Antibody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1, BA.1.1, BA.2 and BA.3 Sub-lineages的研究论文。
了解更多
前沿热点 | 英国等地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的暴发情况及病因
原文发表于《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内容提要2022年3月31日,苏格兰首先报告了5例患有不明原因重症肝炎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于4月15日就不明原因儿童肝炎发布指导性意见,对确诊病例、可疑病例和流行病学相关病例进行了定义。截至4月21日,已有12个国家报告169例确诊病例,从1月龄至16岁不等。不明原因儿童肝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或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500IU/L,多数患儿有黄疸、恶心、腹痛、乏力、嗜睡和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和呕吐。大多数患儿无发热。17例接受了肝移植,至少报告1例死亡。考虑到流行病学特点和患儿的临床特征,感染性因素导致该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有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排除了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并提示腺病毒可能与不明原因儿童肝炎有关,但其他感染性因素或环境因素仍不能完全排除。本文对此次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的发展情况及其可能病因进行了介绍。该疾病存在输入性风险,我国应对此早做准备。01英
了解更多
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疫苗接种的全球多样性和Delta株所致疾病负担...
近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的多样性和Delta变异株输入中国导致流行的疾病负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2篇文章分别发表在BMCMedicine和EmergingMicrobesInfections。一、全球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接种率和需求自2020年12月始,全球陆续开展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至今已逾一年多,各国在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进程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凸显。从接种策略、使用的疫苗类型、接种率、需求等多个维度全方面了解各国新冠疫苗的接种现状,可为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分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提供更全面的决策视角。为此,余宏杰课题组系统收集了各国的疫苗接种政策、接种量和目标人群等数据,全面刻画了各国新冠疫苗的接种类型、接种政策、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完成目标人群接种的疫苗需求。研究结果以“Globaldiversityofpolicy,coverage,anddemandofCOVID-19vaccines:adescriptivestudy”为题,于2022年4月4日在线发表在BMCMedicine。研究结果表
了解更多
应天雷/吴艳玲/丁澦合作开发针对实体瘤的新一代全人源纳米抗体偶...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由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兼具了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与化疗药物的强大肿瘤杀伤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最火热的研发方向之一。然而,抗体偶联药物受限于全长抗体的分子量大、肿瘤穿透性差、瘤内扩散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在实体肿瘤中的疗效仍待突破。近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应天雷、吴艳玲团队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澦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稳定性高、分布快、肿瘤穿透性强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偶联药物(Fullyhumansingle-domainantibody-drugconjugate,UdADC),并在肿瘤类器官、肿瘤微球及小鼠肿瘤模型中均证实了该类新型药物相比传统抗体偶联药物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在Cell出版集团旗下杂志《MolecularTherapy》发表,题为“Ahighlystablehumansingle-domainantibody-drugconjugateexhibitssuperiorpenetrationandtreatmentof
了解更多
研究院五名PI入选爱思唯尔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2年4月14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有5名PI入选。(排序不分先后)爱思唯尔是一家全球专业从事科学与医学信息分析公司,与世界范围内优秀的科技和医学团体合作出版2500多种期刊,包括《柳叶刀》《细胞》,以及39000多种图书。爱思唯尔在线电子产品包括ScienceDirect、Scopus、SciVal、Reaxys、EngineeringVillage(含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数据库)、Knovel、ClinicalKey等。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遴选方法,最终得到4701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他们分别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这是自2015年首发以来,至2022年爱思唯尔第八次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
了解更多
姜世勃和陆路主编的英文专著《Virus Entry Inhibitors》(病毒入...
病毒生命周期的首要步骤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该过程起始于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直接触发或在内吞途径中触发融合蛋白构象变化,导致膜融合发生,释放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病毒入侵抑制剂是一类通过结合病毒表面蛋白,干扰病毒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抑制病毒蛋白介导的病毒膜与细胞膜或内体膜融合,从而阻止病毒基因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分子(包括蛋白质、多肽、小分子化合物)。2022年4月13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陆路团队在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题为《VirusEntryInhibitors–StoppingtheEnemyattheGate》(病毒入侵抑制剂–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英文专著(印刷版书号:978-981-16-8701-3;电子版书号:978-981-16-8702-0;定价:149.99欧元;https://doi.org/10.1007/978-981-16-8702-0)。本书有14个章节,共239页,13万多字。本书的各个章节同时也发表在AdvExpMedBiol杂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姜世勃等发现了
了解更多
陆五元教授团队:阻止病毒入侵!人防御素也能抑制 SARS-CoV-2 感...
了解更多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8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6
/
9
跳转到